資訊科技與社會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資訊大廠推出的科技產品, 都是在服務消費者嗎? 智慧財產制度可以鼓勵創新與發明嗎? 本課程挑戰主流思考模式, 改從社會/文化/創新的角度, 以及消費者的觀點, 來檢視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 並且得到很不一樣的答案。 大廠透過 「計畫性報廢」 刺激消費, 如何造成 「電子廢棄物」 的環境危機? 微軟如何挾持電腦廠商, 讓硬體提早垃圾化? 「保護智慧財產」 如何被美國政府與跨國資訊企業當成入侵消費電腦、 控管網路的藉口? 蘋果電腦的生產線上, 如何發展出 「美麗新世界」 的反烏托邦文化? 又如何管制消費者的言論? 美國國安局 (NSA) 等情治機構如何在微軟 Windows 植入後門? 蘋果電腦為什麼有好長一段時間拒絕修補 iTunes 漏洞, 讓使用者曝露於 FinFisher 竊聽軟體的風險之中? 本課程期待透過這些真實案例來提升學生的消費權利意識、 提醒網路隱私與言論自由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網路出現之後, 資訊複製成本趨近於零, 資訊不再是稀有財; 人的注意力才是。 注意力經濟、 長尾理論、 自由軟體與自由文化、 大眾瘋狂在社交媒體上無償分享資訊、 ... 等等網路現象都證明了 「智慧, 不是財產; 智慧, 是廣告看板」 的現實。 共創共享的自由文化將有助於提升社會整體福祉; 社交網站有助於爭取人權及言論自由、 促成政府透明化/社會自由民主化。

在此同時, 人工智慧迅速發展, 即將從人類手中搶走許多工作。 人類正面臨危機嗎? 或者其實是轉機呢?

  1. 百毒不侵救命碟; 20公克筆電的遐想
  2. 電子書包所提供的機會: 產值或教育?
  3. 電子產品的的故事: 衝突礦產篇
  4. 電子產品的的故事: 計畫報廢篇
  5. 電子產品的的故事: 電子廢棄物篇
  6. 數位權利管理, 或是遙控數位枷鎖?
  7. 以保護智財之名行侵權之實的黑箱惡法: DMCA、 SOPA、 ACTA、 TPP
  8. 隱私與資安攻防觀念
  9. 政府與企業對大眾的網路監控與(言論/資訊)管制
  10. 更多網路時代的隱私與資安威脅
  11. 網路中立性
  12. 自由軟體、 維基百科、 開放街圖
  13. 長尾現象
  14. 注意力經濟
  15. 透明社會: 全球之聲、 無國界記者、 維基解密
  16. 從社會觀點看自由軟體: 永續經營、 環境保護、 數位機會均等、 法律與人權、 價值觀
  17.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
  18. 有了人工智慧, 人類還能擁有/還需要全職的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