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貓一宅 鄭國威的秘密窗口
黃哲斌
走進台中大里一處老社區,一排又一排,都是台灣衛星城郊常見的三樓透天厝;其中一棟尋常屋裡,白天只有一隻貓,三十幾歲的男主人,以及沉默的鍵盤聲。這個略顯幽僻的空間,卻是通往網路次元的數道窗口,連結一個全球最大的部落客團體,一個台灣最大的科普社群,及一個APP編寫社群。
男主人是鄭國威,一個兩歲女兒的父親,台灣網路圈的資深部落客,也是《全球之聲》網站中文版的資深志工。《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是一個全球性的公民媒體,主持人Rebecca MacKinnon曾是CNN駐北京主管,離開主流媒體後,她與哈佛大學合作,創設一個網站平台,讓全世界的部落客報導當地重大事件,或是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新聞,例如網路及人權議題。
2006年,鄭國威申請加入志工,一開始,他也只以英文為溝通工具,撰寫台灣的新聞事件;後來,他主動將其他國家的重要文章,翻譯為中文,引介給台灣的網友。《全球之聲》因而推出「多語文計畫」,由他擔任主持人,鼓勵各國部落客也將其他國家的文章,譯為母語,鄭國威與另一名台灣志工錢佳緯,因而登上《紐約時報》。
「《全球之聲》是一個龐大意念的集合體,讓我真正看到這個世界,透過社群認識很多很棒的人」,鄭國威曾代表台灣,到印度、匈牙利、智利參加年會,結識了柬埔寨、越南、馬達加斯加的網友,還有秘魯山區的原住民,「大家的文化差異很大,但上網的經驗與語言卻有高度共通性」。
六年來,鄭國威從一名碩士生,畢業,服役,結婚生子;《全球之聲》也發展為近百個國家、一千五百名部落客共同編寫的獨立媒體,鄭國威依舊每天花上兩小時,在A(Afghanistan,阿富汗)到Z(Zimbabwe,辛巴威)的異國視窗間跳躍切換。
鄭國威強調,《全球之聲》創造的內容,目的就在「分享」,他們很樂意與主流媒體合作,無償提供報導內容,就像BBC與路透網站會引用《全球之聲》的報導,填補國際新聞人力與角度的不足。「台灣的主流媒體也有很多洞,只靠媒改團體批評沒有用,乾脆自己來做。我們希望提供好的內容,將洞補起來;國際新聞是一個洞,科學新聞又是另一個洞。」
因此,鄭國威與友人一起討論,決定創辦一個科普新聞網站,「台灣報紙的科學新聞,大多只剩一些科學八卦,而且常編譯自英國小報,以聳動、錯誤的方式報導科學知識」。但他認為,有很多重要議題與科學有關,例如美牛、禽流感、地震、核電,媒體卻很少以科學證據去解讀。
「台灣只有報導3C產品的科技記者,幾乎沒有科學記者」,於是,鄭國威花了幾個月研究、尋找台灣科學社群的寫手,其中有醫生、教授、研究員、海生館館員、研究所學生,他逐一寫信邀稿,同時規畫網站、設計網頁,《PanSci泛科學》網站就此誕生了。
剛開始,鄭國威每天上午一睜開眼睛,就坐在電腦前,寫信、回信、研究別人的網站或部落格、擬定策略,初期來稿量不足,他甚至自產自銷,每天寫兩、三篇科學報導,忙到半夜兩點才能爬上床。
網站逐漸上軌道後,他們平時根據作者來稿,討論黑松露的性別、選填志願的博弈理論、工廠排放的廢熱能如何回收;當台灣出現特殊的重要議題,如瘦肉精是否影響人體、畜牧業的真相、核能發電的安全性等等,他會向學有專精的作者邀稿,或請求同意轉載,這些報導經常引發熱烈討論或爭辯。
「《泛科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讓讀者完全相信我們,而是要讀者去質疑、去思考,以科學角度去思辨我們身邊的議題」,鄭國威說,這正是網路媒體的特性,網站經營者必須相信網友,讓討論的力量匯聚,再向外發散。
目前,《泛科學》已是台灣網路最大、最活躍的科學社群,臉書一萬三千多名粉絲,超過老牌科普雜誌《科學人》,「網路還在瘋狂討論Makiyo事件時,我們因為分析瘦肉精的文章,單日到訪人數就超過五萬人」。
由於網站不斷成長,為了分攤工作,《泛科學》招聘兩名兼職工讀生,協助邀稿及編輯。最讓鄭國威開心的是,網站上線一年多,他們常收到網友的感謝及鼓勵,也獲邀到小學演講。最有挫折感的是,網站開銷不大,但他與友人四處募款,偶爾靠著公部門的小額補助,有時倚賴熱心網友認購T恤,才能勉強支應成本。
即使如此,鄭國威與友人不斷構思開發新網站,手上除了一個APP社群網站,正著手打造一個旅遊網站、一個結合閱讀、電影與音樂的媒體,未來還想推出歷史、地方等主題網站。當他離開電腦,離開網路,大多四處演講,到政大及東華大學兼課,或參與非營利組織。
最快樂的時刻,則是陪伴兩歲大的女兒,帶她到中興新村的草地上奔跑,讓她坐在自己的肩膀上。
「現在做這些事,也因為希望等她長大,台灣能有更好、更多元的新聞媒體」,除了學習當老爸,鄭國威繼續他的「媒體補洞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