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 創新?
By HUNG Chao-Kuei on Monday, August 20 2007, 11:00 - Permalink
看到一篇 Scott Berkun (曾任職微軟) 的 專訪, 主題是他寫的書: "The Myths of Innovation"。 我也沒讀過這書, 不過看到其中幾句, 心有戚戚焉:
最好的 (創新) 方式就是不去談它。 專注於解決問題才是重點。 老實說 "創新" 這個詞被炒過頭了; 好用, 有用, 可靠, 就足以把你的對手打得落花流水了。
臺灣的大學強調創新, 不管你在百分之百升學率的生態系的那個位置, 寫論文"創新" 都是最重要的事。 在高等教育面臨重大挑戰的今天, 仍舊少有學校敢大聲說我們是教學型大學, 少有學校敢把解決學生問題擺在教育部的要求之前。 那麼多的教授, 那麼多的論文, 那麼多的創新; 但不知這其中有多少論文對於大學自已的問題 (例如招生), 學生的問題 (例如就業), 跟社會的問題 (例如學非所用) 真正好用, 有用, 可靠? 說不定投入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老師當中, 有一大半相對也是在教育界比較黑的老師, 因為他的論文寫得比較少。 他不夠創新。
(連續下雨日, 牢騷日有感)
Comments
洪老師:
最黑的來回應了,我沒寫論文。我教學認真,輔導學生用心(這其實要問被教的、被輔導的學生才是真的:))。但自己覺得在這個環境中,這樣比作看似創新其實一點也沒有啥了不起的研究重要得多!
所以,十年前我就決定黑到底!順便推銷開放源始碼:)
哇, 我們大約同一時候開始推廣自由軟體耶, 也大約同一時間開始黑 :-) 但我沒有勇氣完全不寫論文, 還是每年一兩篇給他敷衍一下。 我一直覺得寫文章就是要有人看, 不然幹嘛要寫。 所以寫講義跟意見抒發比寫論文要勤。 想來您寫部落格比寫論文要勤也是接近的想法? 不過看來在高雄要找「歡迎教學型老師」的學校並不容易囉?
雖然已經離開學校有一段時間了,但我試著站在學生(這裡的學生指的是攻學士學位的學生)的角度思考一下,學生需要的其實還是偏向不只能指導他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能夠指引他人生方向與建立價值觀的老師,這種老師的典型應該是學識淵博,對學生很有耐心,能掌握學生欠缺的知識、觀念並協助學生補強,也許此類老師的研究能力較弱但是他們能夠讓大多數的學生都提升到應有的水準。若是研究生,當然還是能有具豐富研究與實務經驗的老師好,但前提是他在大學時期以經建立起足夠除了專業研究能力外的其它部份,所以,兩類型的老師都是很重要的,就像雕刻時用的錐與鎚,缺一皆無法刻出(教導出)完整的作品(學生)。
從學生時代看洪老師的網站與blog到現在也四年多了吧,從中獲得的啟發,讓我產生我很多與主流不近相同觀念與想法,很感恩洪老師的分享。
感謝 Yu-Han 回應。 也希望以後如果看到我的文章有 bug, 不論是觀念上或文字上的, 請盡量告訴我改正。 特別是知道不少人在看之後, 更希望不要散佈錯誤的觀念或別字 :-)
This post's comment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