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社會 (中興通識) 小考 A (2023/3/15)

結尾有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寫在答案紙上或背面;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科技大廠的利益跟消費者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 然而主流媒體甚至連教育體系也不太敢談論、 甚至不知道真正的事實。 例如到處留痕跡、 一輩子不能改、 昏迷的時候可能會被偷走的指紋跟虹膜, 都屬於 (A) 類型的資訊。 這些比較像是使用者 id, 適合用來讓資訊大廠監控追蹤用戶, 完全不適合用來保護隱私; 但是蘋果等等大廠卻極力大推。 事實上中國政府強力發展的 (B) 技術可以從幾十公尺外透過走路的樣子來辨識人的身份, 看不到臉也沒差, 被監控的公民無所遁形, 這也是屬於 (A) 類型的資訊。 真正適合用來保護私密資訊的, 當然是密碼而不是各種 (A)。

誰應該有權取得手機的最高控制權? 這個問題也一樣: 手機大廠給的答案並不符合用戶的利益。 對 Android 手機進行 (C) 和對iPhone進行 (D) 是相同的意思, 都是取得手機的最高控制權。 至於 (E) 則是指完全重灌手機的作業系統。 這些行為就像電腦重灌作業系統一樣, 確實有技術上的風險, 負責任的廠商確實應該警告用戶, 但最終決定權應在用戶手上。 然而現在多數廠商卻是極力禁止用戶做這些事。 廠商成為用戶手機的真正主人, 甚至可以遙控用戶的手機, 這對社會的自由民主有極大的威脅。

現實中, 大多數的資訊科技大廠並沒有真的施展遠端遙控的能力, 而是靜靜地進行各種監視、 蒐集並且分析使用者的各種偏好。 西方的應用軟體當中, 以 meta/臉書的監視最無所不在。 臉書鼓勵網站站長在頁面上安插 (F), 也就是訪客肉眼看不見的1乘1小圖片, 以便了解每個用戶喜歡看哪些網頁。 未來 meta 公司的 AR/VR 頭盔將可以透過 (G) 技術讓 meta 更細膩地知道每一個時刻用戶的眼神停留在畫面上哪一處。

來自中國且不提供原始碼的 apps 更是受到法律的要求, 必須監控用戶。 中華人民共和國 (H) 法第28條要求: 「... 營運者應該為公安機關、 國家安全機關依法維護國家安全和偵查犯罪的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

用戶自保的方式, 第一是盡量只使用有提供原始碼的自由軟體, 第二是在瀏覽器上安裝 ublock origin 之類的擴充套件, 或是手機上安裝 blokada 之類的擋廣告軟體。 瀏覽器造訪網站時, 經常都在從陌生的網站下載對方 (甚至是第三方) 所提供、 用 (I) 程式語言所撰寫的程式碼, 風險很高。 ublock origin 的用戶可以選擇訂閱某一些黑名單清單, 把所有來自某些特定網站的程式碼擋掉, 降低惡意網站的攻擊力與追蹤能力。

資訊大廠傷害消費者 (以及地球) 的另一個方式是進行 (J), 也就是將產品設計成無法長久使用的經常性消耗品, 以提高出貨速度。 例如很多印表機公司極力阻止用戶採用較環保 (而非整顆丟棄) 的方式幫用完墨水的墨水匣打針填充墨水。 又例如美國的電子產品獨立維修商 Rossmann 努力推動 (K) 法案以便讓電腦與手機的用戶可以像汽機車消費者一樣, 就近找獨立維修廠商維修。 然而蘋果電腦卻百般阻撓 (K) 法案, 以便壟斷售後維修的生意。 即使只是壞了一個小零件, 也會幫用戶把整個主機板換掉, 如此可為蘋果賺豐厚很多倍的利潤; 至於近乎完好卻被平白丟棄的主機板, 則成為傷害環境的 (L)。 蘋果這部分的利潤實際上建立在不必要的額外環境破壞之上, 代價卻由整個社會共同承擔。 大企業這類把開銷轉嫁出去的略稱為 (M)。

MIT 高材生 (N) 在1980 年代創立 GNU 計畫, 撰寫並分享、推廣自由軟體。 他主張軟體的作者應該提供原始碼, 使用者才可以享有使用、散佈、研究、修改等四大權利。 有些自由軟體人士更主張: 校園裡應該全面使用自由軟體, 才符合教育理念及童軍精神。 1990 年代,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生 (O) 撰寫了一個作業系統的 (P) (也就是作業系統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包含驅動程式, 但不包含應用軟體) 並且採用自由軟體的授權釋出、 稱之為 linux。 Linux 這個 (P) 再搭配 GNU 計劃所產出的許多應用軟體, 合起來稱為 GNU/Linux 作業系統, 通常簡稱為 linux。 非自由的作業系統 (例如微軟 Windows 或是蘋果 Mac OS) 的演化只有一條線, 也就是只有新舊不同版本。 Linux 作業系統以及上面的許多自由軟體則可以被拿來自由地排列組合, 創造衍生出各種不同的 (Q), 例如 Debian 及從它衍生出來的 ubuntu 與 linux mint, 還有 red hat、 fedora 等等複雜的族譜。 21 世紀初 MIT 媒體實驗室主任 (R) 推出 (S) 計劃, 希望打破 「更快更大」 的商業利潤思考框架, 而是主打低價、 耐摔、 去中心化的 mesh network 等等特性, 希望讓經濟弱勢國家的小朋友們也都有價格低廉的電腦可以學習。 基於各種考量 (S) 的作業系統採用的就是 linux, 當時由台灣的廣達電腦接單生產。 Android 手機用戶也可以到 (T) 市集去安裝自由軟體的 apps。 這些 apps 的品質不一定比較好或比較差, 但是一定提供原始碼, 所以不太可能藏監控的程式碼甚至後門。

你的電腦也可以安裝 linux, 或是不必安裝也可以用 linux。 電腦通電時, 最早取得控制權的是主機板上的 (U) (在教舊的主機板上稱為 (V)), 它屬於 (W), 也就是燒在硬體裡的軟體。 開機時按某個鍵, (U) 就會顯示一個開機選單、 列出所有可以開機的硬體, 包含每一顆硬碟、隨身碟甚至是網路。 假設控制權落到某一顆硬碟或隨身碟上, 這時某個 (X) (例如 lilo、 grub 或 extlinux) 就會取得控制權, 再列出本硬碟或隨身碟上所有可以開機的作業系統, 使用者選擇後, 這個小小的 (X) 程式就把控制權交給作業系統。 通常每個作業系統會住在各自獨立的 (Y) (例如 window 底下看到的 C: 跟 D: 就是兩個不同的 (Y) ), 如此才不會干擾彼此的運作。


提示: Aaron Swartz, biometrics 生物辨識, BIOS, blue tooth 藍牙, boot loader, C++, cydia, distribution 發行版本, DRAM, e-waste, externalization of production cost 生產成本外部化, eye tracking, f-droid, firmware 韌體, gait analysis 步態辨識, GPU, Hole-in-the-Wall 牆洞電腦, jail break 越獄, java, javascript, kernel 核心, Lawrence Lessig, Linus Torvalds, Nicholas Negroponte, nvme, OLPC, partition 分割區, planned obsolescence 計畫報廢, play store, python, ransomware 勒贖軟體, remote control, Richard Stallman, right to repair, rom flashing 刷機, root, server 伺服器, spy pixel, UEFI, VLSI 超大型積體電路, 信息安全, 反恐, 國家安全, 網絡安全, 自由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