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有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另外寫在答案紙上, 或在一片空白處依序作答;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姓名學號如果寫在 答案那一面 的 右下角, 才可以另得 3 分。)
有用的東西, 不一定能賣錢。 空氣超級有用超級重要, 它的 (A) 很高, 但 (B) 很低, 因為它並不稀有。 物以稀為貴。 資訊 (圖/文/影/音/軟體) 的 (A) 也很高 -- 音樂很好聽、 影片很好看、 軟體很好用。 (不論要不要錢) 在網路出現之前, 資訊的 (B) 也很高; 但在網路出現之後, 因為資訊複製的成本降到零, 所以它的 (B) 原本有機會迅速下降。 著作權相關的法案, 屬於一種 (C) -- 它以人為 (法律) 的方式來阻止 (原本會被網路的複製力量) 迅速貶值的各種資訊, 以便維持它高昂的 (B)。 但是它的無限擴張, 已經遠遠超越了鼓勵創作的原始用意, 甚至讓「智慧財產權」侵犯了「實體財產權」。 美國在 1999 年左右所通過的 (D) 是一部極具爭議性的法案, 其中的 (E) 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用法律來保護技術上漏洞百出的 DRM (數位權利管理) 機制。 消費者合法購入手中的電子產品, 如果想要研究、 破解自己的實體財產, 就有可能觸犯 (E)。 在 2012 年, 利益團體 MPAA 透過前參議員 (F) 企圖通過管制網路的 SOPA 法案, 最後在民眾的怒吼之下, 許多 (合法) 收受 MPAA 政治獻金的現任參議員們不敢投下贊成票, 幸而沒有通過。 (F) 憤怒地向眾多現任參議員說: 「你工作不保時, 會開口向我要錢; 現在我的工作不保,你卻不理不睬?」 被視為是公開賄賂。 但並沒有被究責。
另一方面, 許多人看見網路的力量, 投入自由分享資訊的自由軟體/開放內容運動, 例如共創共享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 及共創共享的地理資訊 (G)。 這些社群的運作方式有點類似警廣交通網: 每個人貢獻一點點, 透過「資訊複製零成本」的力量, 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很多。
哈佛大學法學教授 (H) 不只撰寫了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 一書, 幫大家複習電影產業與音樂產業年輕時的盜版歷史, 更進一步撰寫了 creative commons 創用 CC 授權聲明, 便利那些願意分享的創作者輕易地產生適當的授權聲明、 有條件地分享自己的作品。 其實更早之前, 自由軟體運動之父 Richard Stallman 就曾跟朋友撰寫出知名的 GPL 授權, 其核心理念為 「授權給用戶所有自由 -- 除了 『限制下游使用者自由』 的自由之外」。 GPL 與後來的 LGPL、 MPL 等等, 通稱為 (I) 類型的授權條款。 (H) 所發明的創用 CC 當中的 (J) 條款, 也是從 RMS 的 GPL 學來的, 主要目的在保護作品的 (K) (基於原作品所修改出來的作品) 免於被下游使用者壟斷, 傷害了更下游使用者的權利。
最常見的創用 CC 授權有六種, 每一種都納入 (L) 條款, 因為如果作者連姓名權利都放棄, 那就不需要創用 CC, 乾脆直接釋放到 (M) 無條件授權任何人使用即可。 六種授權聲明當中, 最嚴格的是 (N)、 最寬鬆的是 (O)、 維基百科敢收錄的是 (O) 與 (P)。
2006 年時, Wired 雜誌主編 Chris Anderson 撰寫了 「長尾理論」, 解釋了網路如何改變資訊類型商品的供需與生態。 找一個市場 (例如書籍或影片), 統計每項商品或作品的熱門程度, 以 (Q) 作為縱軸, 以 (R) 作為橫軸, 則畫出來的圖型自然是左高右低。 網路出現之後, 造成了 (S), 所以尾巴越來越長 (低知名度的作品量大增), 又因為 (T), 所以尾巴越來越厚 (低知名度的作品不只在班上同學流傳), 以及因為 (U), 所以重心從頭部移向尾部。 (各種社群媒體讓低知名度的作品有更多的曝光機會。) 網路之前成長的世代 vs 網路原生世代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差異, 其中有一些可以用長尾理論去理解。 例如長輩可能無法理解年輕人為何喜歡花時間把 (圖/文/影/音) 作品貼到社群媒體上; 但 Anderson 指出: 分享創意、 換取知名度的 (V) 現象, 在尾端是很自然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W) 曾說: 「資訊爆炸的年代, 稀有的當然不是資訊, 而是資訊所消耗的東西, 也就是人的注意力。」 這跟 Anderson 所說的 (V) 以及臺裔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 (X) 所說的 exposure culture, 還有物理學家 (Y) 所說的 「Attention Economy: the Natural Economy of the Net」 都指向同一件事: 在這個年代, 「智慧財產權」 是過時的觀念; 注意力經濟才是值得研究探索的觀念。 事實上最成功的網路公司 -- 例如 google 與 FB -- 從來都是以注意力經濟的方式在運作。
對我們一般人而言, 應該要理解到: 今日的各種 (經濟/政治/科技) 強權, 它們的戰場是世人的腦袋 -- 每多一個人信仰它, 它的領土/財產就更擴大一分。 所以媒體識讀的能力非常重要。 除了小心辨識假訊息之外, 也要知道: 各種工具 (FB、 google、 ...) 會採用演算法根據你過去的偏好來決定未來餵給你的資訊, 即使這可能並沒有惡意, 但也有可能讓你掉進 (Z) 成為特定人物/品牌/信仰的粉絲而忽略其他面向的新聞與事實, 局限了你的思考與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