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有充足的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另外寫在答案紙上, 或在正面或背面一片空白處按照 A,B,C,... 的順序作答;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姓名學號請 跟答案寫在同一面, 放在那一面的 右下角。)
每一部電腦或每一隻智慧手機裡面, 都有一個最重要、 管理整部電腦或整隻手機運作的總管程式, 稱為 (A)。 它負責管理硬體、 負責開機關機; 任何應用軟體或 app 需要存取硬體, 都需要獲得它的許可。 PC 的微軟 Windows 及手機上的 android 跟 iOS 都是 (A)。
電腦開機時, 位於主機版上的 (B) 程式碼最先取得控制權。 它是屬於韌體的一種; 使用者如果按了某個鍵 (各家不同), 就會進入一個開機選單, 可以選擇要從哪顆硬碟/隨身碟/光碟/開機。 接著控制權會交到硬碟或隨身碟的 (C) 區塊, 它再傳給 (D) 這項軟體。 (D) 會印出另一個開機選單, 讓使用者選擇要進入硬碟裡面的哪一個 (A)。
其實硬體廠商大可以在產品上預載自由軟體。 畢業於 MIT 的 (E) 在 1984 年啟動革奴計畫 (GNU Project) 推廣自由軟體。 他倡議軟體使用者應享有四大自由。 自由軟體並不反對商業行為 -- 所以 (E) 經常強調 "free as in free speech, not free as in free beer"。 Eric S. Raymond 則稱之為 「開放原始碼軟體 open source software」。
為了讓任何人都有一個自由的 (A) 可以用, GNU project 完成很多週邊軟體; 但最重要的 (F) 部分卻一直沒完成。 1992 年左右,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 (G) 撰寫並上網分享 linux (F), 再搭配週邊的 GNU 工具, 於是 GNU/Linux 便成為一個完整的 (A)。 GNU/Linux 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 例如 ubuntu、 debian、 fedora、 redhat 等等都是常見的 linux (H)。
MIT Mediat Lab (媒體實驗室) 主任 (I) 認為: 今日由硬體廠商主導的電腦升級一味強調速度快、容量大, 這並不見得符合社會真實的需要。 他啟動 (J) 計畫, 以利落後國家或地區的小朋友我學習。 (J) 計畫所考慮的因素是便宜、 耐摔、 可手搖發電、 硬體規格低、 ... 等等。 自由軟體 GNU/linux 以及其上的許多教育軟體當然是首選。 其中 (K) 這套 (也是由 MIT 所開發的) 教育軟體扮演重要角色: 它讓小朋友透過拉積木的方式來學寫程式。
另一方面, 臺灣電子書包的推動, 卻有著很不一樣的軌跡。 主導的單位是 (L), 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創造產值。 2010 年左右, 臺北市教育局開始推動電子書包。 一開始意欲採用蘋果電腦的 iPad; 後來說產品將由 「國內業者提供」。 但從教育效果及成本等方面來考量, 不論是 iPad 或 android 都很欠缺競爭力; iPad 尤為不適。 科羅拉多大學所開發的 (M) 是一套互動的數學/物理/化學教育自由軟體, 全球各國的翻譯團隊以臺灣團隊最為領先, 國內已有許多中小學老師使用。 而 (J) 計畫所採用的 (K) 教育軟體, 在臺灣也有很多小學在用, 甚至舉辦各種比賽。 這兩套軟體在 android 上面都無法完整執行; 而在 iPad 上則是被禁用。 那麼為什麼郝市府要配合 (L) 推動這樣的電子書包政策? 這是主流新聞媒體及主流資訊教育體系不會帶你思考的問題。
普遍來說, 從生前到死後, 電子產品生產鏈有一系列的爭議。 非洲剛果共和國盛產 (N) 礦產, 裡面包含 鈮與鉭兩重貴重金屬, 是手機零件的重要元料之一。 軍閥奴役當地居民 (包含兒童) 開採這些礦產以牟取血汗利益。 在這種侵犯人權情境底下所開採的, 通稱為 (O)。 人權意識及消費者責任意識抬頭之後, 美國於 2010 年通過一個 (P) 法案, 要求廠商必須努力追查其供應鏈, 盡量避免成為 (O) 的幫兇。
生產線上爭議特別多的, 是蘋果電腦的供應鏈。 除了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之外, 還有上游廠商勝華科技員工 (Q) 中毒事件、 富士康成都廠 (R) 爆炸事件。 其實其他廠商也會有工安意外; 此處所談個案特殊之處在於: 早有預警但富士康卻置之不理。 但是把供應鏈上游廠商的疏失歸咎於蘋果, 公平嗎? 在電腦產業, 蘋果對於供應鏈廠商的嚴格監控, 是極有名的。 中國記者曾航寫了 (S) 一書, 深度訪談蘋果供應鏈的廠商員工, 指出工廠運作細節的改變都需要蘋果的同意。 蘋果並且有一個 (T) -- 被戲稱為蘋果版的蓋世太保 -- 專門 (以開除甚至法律訴訟) 封口員工。
生產線的另一類爭議, 是環境污染, 例如臺灣的日月光排放廢水事件、 桃園 RCA 事件。 生產過程如果需要處理/產生有毒材料或廢料, 廠商理應投入資金維護員工健康及環境安全。 但現實是: 資訊不透明不公開的環境下, 政治關係良好的廠商經常可以不需要付出這些成本, 而讓員工及週遭居民來承擔苦果。 這種降低成本的策略稱為 (U)。
為了加速產品銷售, 廠商還有一招: (V)。 技術上來說, 好的產品設計應該具有 (W) 的特性 -- 壞了一個零件就換一個零件。 這不僅可以幫消費者省錢, 也可以減少 (X) 的產生。 但是產品零件容易更換、 壽命長, 就意謂著消費者不需要經常升級。 這不利於廠商銷售新產品。 (V) 的設計理念, 就是用各種方式 (例如刻意製造的新舊零件不相容、 與其他廠牌通用零件不相容) 讓那些明明還可以用的舊產品慘遭淘汰、 盡早成為 (X)。 歐盟正在推動法案, 要求所有手機廠商都必須支援 (Y) 規格的充電接頭, 以減少 (X) 的產生, 並且便利消費者。 多數廠商已預先配合; 但蘋果電腦堅持採用自身獨特的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