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有充足的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另外寫在答案紙上, 或在正面或背面一片空白處按照 A,B,C,... 的順序作答;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姓名學號請 跟答案寫在同一面, 放在那一面的 右下角。)
電子產品在消費者手中的時日, 只是它漫長生命週期當中的一部分。 電子產品的生前與死後, 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關心的故事。
電子產品裡面的電容器需要用到 Tantalum 這種貴重金屬。 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盛產 (A), 裡面就含有這種金屬。 但是它的開採過程充滿血腥與不人道, 包含童工、 奴役、 獵食大猩猩等等。 其他像是錫石、黑鎢、黃金等等的開採, 在某些地方也具有類似的爭議。 舉凡開採過程具有此類爭議的礦物來源, 通稱為 (B)。 美國在 2010 年通過 (C) 法案, 開始規範上市公司應對這些原物料的來源交代清楚並公告以示負責。 透明化的壓力讓許多大企業開始拒購 (B) 改從正常的人道來源採購。
在電子產品的生產線上, 也有很多爭議。 勝華科技為蘋果電腦提供螢幕。 2010 年, 蘇州廠有上百位工人因為在通風不良的工作場所使用有毒溶劑 (D) 來清潔螢幕而中毒住院。 許多人手腳麻痺、走路無力。 蘋果電腦於次年的 「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 終於承認。 其中有些中毒員工被要求離職。 至於 2010 年的富士康十幾連跳事件, 非營利組織 (E) 事前早就建議應建立員工申訴管道, 但富士康以各種藉口延遲刁難, 最後終於沒有設立。 還有, 富士康成都廠及上海廠先後發生 (F) 粉塵爆炸事件, 香港非營利組織 (G) 也早就警告過。 但富司康跟蘋果電腦都拒絕處理。
供應商出事, 責任算到蘋果電腦身上, 公平嗎? 中國記者曾航所寫的 「iPhone 苦悶台灣」 一書當中指出: 蘋果有一個類似蓋世太保的 (H), 專門監視蘋果各大總部和店面的一景一況, 並直接向賈伯斯和財務長奧本海默彙報情況。 蘇州工廠的中毒工人也表示: 廠方用塑膠窗簾將機台整個包裹起來, 導致在裡面工作的五、 六個工作人員感覺很悶, 也都要經過蘋果的同意才能將窗簾按照比例捲起來一點。 還有蘋果電腦對供應鏈高度插手。 種種跡象顯示蘋果其實很有力量直接處理這些工安問題。 但蘋果當初並不願意。
到了市場上, 電子產品廠商還有一種鼓勵盲目消費的策略, 被稱為 (I)。 印表機廠商不讓你自己更換匣內的墨水、 蘋果手機不讓你自己更換電池、 軟體刻意製造新舊版本不相容、 ... 只為促銷最新產品i, 都是這種策略的實例。 微軟要求硬體廠商: 你的硬體產品的 (J) (取代 BIOS 的東西) 裡面必須有一個 (K) 的功能, 禁止未經認證的作業系統開機, 我才會幫你的產品蓋上 「designed for windows 8」 的認證。 微軟的目的是要壟斷作業系統市場、 阻止其他作業系統競爭。 對硬體廠商而言, 他們很樂意配合, 因為這正好有 (I) 的效果 -- 舊電腦無法安裝最新的 linux, 於是只好早點進垃圾場, 促使消費者早點買新電腦。 網友抗議, 後來微軟讓步, 只在 arm 系列機器 (也就是行動裝置) 要求不得讓用戶啟動未認證作業系統。
電子廢棄物 「回收」 之後, 其實是進入一些經濟弱勢地區, 民眾在沒有防護設施的情況下用有毒溶濟或火燒方式拆解、 取得其中貴重金屬以便賣錢。 這對健康及環境都造成影響。
從原料到垃圾廠的電子產品一生當中, 社會付出很多人道/健康/環境/... 成本。 廠商原本理應花更多錢來保障人命/健康/環境, 但它卻省下來了, 而讓社會來承擔負面的後果。 這種做法被稱為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