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有充足的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另外寫在答案紙上, 或在正面或背面一片空白處按照 A,B,C,... 的順序作答;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姓名學號請 跟答案寫在同一面, 放在那一面的 右下角。)
十年前, 資訊市場高度單一化, 人們幾乎不知道微軟產品以外的其他可能性。 現在多數人已經知道: Microsoft IE 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瀏覽器。 世界上還有 Firefox、 Chrome、 Opera、 Safari 等等不同廠牌的瀏覽器。 比較有在接觸 3C 產品的人也知道: Microsoft Windows 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 (A)。 世界上還有 Linux、 Mac OS、 android、 iOS 等等不同廠牌的 (A)。
自己安裝過 (A) 的人還知道: 雖然平常 Windows 與 Linux 等等 (A) 都是裝在硬碟裡面, 但其實電腦開機並不一定非得透過硬碟不可。 還有光碟、 磁碟片、 隨身碟、 網路等等裝置都可以拿來開機。 電腦一開機, 主機版上有一段 (B) (燒在硬體上的軟體的通稱) 最先取得控制權。 這一段 (B) 稱為 (C), 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基本輸入輸出的系統。 當你按某個鍵叫出這個選單, 就有機會決定要從哪個硬體裝置開機。
一旦 (C) 把控制權交給硬碟 (或隨身碟也一樣), 硬碟上有一塊專門負責開機的區域叫做 (D) 會最先搶到主控權。 如果你在 (D) 上面裝有 (E) (例如 grub) 那麼就有機會選擇要把控制權交給硬碟上哪一個分割區的 (A), 也就是可以享受多重開機的好處。 安裝其他一般 (A) 時, 應該只管好自己的分割區, 而不應該去亂動 (D) (例如 DOS 5.0 或更早的版本); 或者如果它在 (D) 裡面灌入自己的 (E), 就應該重新掃描硬碟, 把所有可用的 (A) 都列入新安裝 (E) 的選單當中。 不過 Microsoft Windows 跟其他 (A) 很不一樣 -- 它在安裝時, 會把 (D) 裡面的 (E) 砍掉, 直接指向自己的 (A), 完全省略安裝新 (E) 的步驟, 導致硬碟上其他 (A) 的入口消失 (其實其他 (A) 本身的程式碼依舊存在硬碟上)。 微軟不希望你有選擇的自由。
相對地, free software (F) 的哲學就完全相反。 1984 年時, MIT 畢業的 (G) 看到資訊領域從原本開放分享知識與程式碼的文化逐漸變質走向封閉, 於是跳出來啟動 GNU project, 撰寫軟體分享給大眾, 網友稱他為 (F) 之父。 他主張軟體使用者應享有四大自由: 一般終端使用者比較在乎的 (H)、 (I) 還有對開發者很重要的 (J)、 (K) 等四大自由。 他撰寫了 (L) 授權來確保自由能夠永續傳遞下去 -- 簡單地說, 你若想使用他所分享的自由軟體, 就必須同意你會把相同的自由繼續分享給更下游的使用者。 後來 Eric Raymond 主張改以 (M) 一詞來稱呼 (F); 但 (G) 並不認同。
1991 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學生 (N) 撰寫 Linux 核心, 再搭配 GNU 相關工具, 並採用 (L) 方式授權釋出, 於是演化成為今日的 GNU/Linux (A)。 事實上 GNU/Linux 並不是單一的一種 (A) -- 諸如 Ubuntu、 RedHat、 Fedora、 Debian、 ... 等等諸多不同的變種, 也稱為不同的 (O)。
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MIT Media Lab) 的 (P) 教授所發動的 (Q) 計畫, 就是拿 Fedora 這個 (O) 來修改的。 目的是要讓全球落後地區的小朋友 都能透過便宜但具有教育意義的小筆電來自學。 這個計畫強調的是耐摔、 手搖發電、 教育應用、 便宜、 ... 等等特性, 而不是高檔、 快速、 新潮時尚等等特性。 也因此它採用 GNU/Linux 及固態硬碟 ssd 技術。
(Q) 計畫本身的成功度有限; 但它激發了世界各國開發自己的教育小筆電計畫。 MIT 為 (Q) 所開發的 (R) 這套軟體, 也在其他版本的 linux 以及 Windows 上大為流行, 被各國老師拿來教小朋友以 「拉積木拼圖」 的方式學寫程式/製作動畫/講故事。
反觀臺灣, 我們電子書包進入校園的推動卻是由 (S) 在主導, 以提高 「產值」 為主軸, 當初甚至選擇 iPad 作為電子書包。 平板電腦 (包含 android 平板) 的共通問題是: 既有的豐富教育軟體只要採用到 「滑鼠右鍵」 以及 「mouseover」 的功能, 就無法在平板電腦上使用。 所以例如科羅拉多大學所開發的數理自然科互動教學網站 (T) 就變得很難使用。 而 iPad 比 android 更糟糕的地方是: 撇開 iPad 的言論管制不談, 蘋果還嚴格限制開發工具, 所以像是 MIT 的 (R) 兒童程式設計軟體就被禁用。 從鼓勵兒童實驗/研究/創新的角度來看, 選擇 iPad 作為教育工具完全沒有道理。 很不幸地是, 最終, 北一女中所採用的電子書包就是 iPad。
另一方面, 載有豐富教育軟體、 鼓勵學生合作分享、 價格低廉、 極適合降低數位落差的 linux 開機隨身碟, 卻被主流教育體系忽略。 身為繳稅的公民, 你需要知道: 在今日黑箱作業、 欠缺公開討論的政府決策體制之下, 我國的教育決策經常不見得是最有利於下一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