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的人權議題 小考 B (2012/11/05)

(結尾有充足的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另外寫在答案紙上, 或在正面或背面一片空白處按照 A,B,C,... 的順序作答;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姓名/學號/答案請放在同一面。)

電子產品從原料取得、 生產、 銷售到廢棄物處理, 其實整個過程是有一些爭議的。 手機內需要一種來自非洲剛果的稀有 (A), 它不僅引發剛果內戰爭奪利益, 也造成童工被剝削、 大猩猩棲地被破壞。 蘋果電腦為了壓低成本、 減少庫存、 提高外觀品質, 在深圳的生產線上 (包含富士康但不僅僅是富士康) 的許多代工廠曾不斷出現超時、 有機毒溶劑、 鋁粉塵爆炸、 ... 等等工安事件。 蘋果電腦不可更換的電池及螢幕等裝置特殊的接頭規格、 微軟刻意捨棄國際標準 odt 與 ods 而改推自己充滿專利及收買國際標準爭議的 docx 與 xlsx 檔案格式, 或是 ie-only 的網站開發工具, 這些用來縮減消費者選擇範圍的機制, 迫使消費者在不相容的新產品推出時必須重新投資一次軟硬體設備, 具有 「為丟棄而設計」 (designed for the dump) 的效果。 (這樣才容易刺激消費、 讓更多消費者採購新品) 這種設計策略稱為 (B)。 這樣的策略會進一步降低電子產品的壽命、 加速電子廢棄物 (e-waste) 的產生。 這些電子廢棄物被運到經濟弱勢的地區, 居民在充滿毒素的環境下拆解、 回收其中的貴金屬。 廣東的 (C) 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廢棄物回收中心; 當地土地與河川的生態也被破壞殆盡。

企業在追逐最高利益的過程當中, 盡量將許多隱藏的代價轉嫁給員工 (例如犧牲員工的生理與心理健康)、 轉嫁給原料生產地 (例如犧牲非洲童工權益)、 轉嫁給生態 (例如犧牲大猩猩的棲地跟回收地的河川土地)、 ... 這種作為稱為 (D)。

一家遊戲公司 Molleindustria 推出 phone story 在 iPhone/iPad 的 appstore 上架, 以諷刺的方式描述上述現象, 旨在提醒大眾電子產品消費背後的社會議題。 蘋果電腦以 「描述暴力或虐待兒童」、 「包含令人反感的殘酷內容」 為由, 迅速將之下架。 這把我們帶到言論管制的議題。 Mark Fiore 是第一位以電腦動畫獲得 (E) 的諷刺作家。 他諷刺政治人物的作品也被蘋果電腦下架。 除此之外, 達賴喇嘛、 熱比婭相關的 apps, 以及蘋果客戶針對 iphone 4 天線問題的討論也都曾被蘋果電腦管制言論。 用 「apple (F)」 可以搜尋到蘋果的一項專利技術, 原本是設計用來保護智慧財產權、 防止 iPhone/iPad 用戶在演唱會等場地錄音錄影; 但有鑑於蘋果電腦過去豐富的言論管制 (不良) 紀錄, 許多言論自由團體都表示擔憂它被拿來封鎖公民言論自由。

另一方面, 資訊與網路科技也提供了公民發聲的新機會。 在過去, 英國婦女為了爭取投票權, 必須把 "votes for women" 印在 (G) 上面 -- 到現在還有這樣的樣本被收錄於大英國博物館當中。 到了廿一世紀, DV 與 Youtube 已經成為許多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學生很容易取得與應用的發聲工具, 成為主流媒體之外的重要訊息流通管道。

現在掌控主流媒體的, 已經不再是白色恐怖時代的新聞局, 而是新台幣。 這包含 (H) 與 (I) 兩大面向的力量 -- 前者可能以 「業配」 (即置入性行銷) 的方式假新聞之名行宣傳之實; 後者則是主流媒體配合大眾口味傾向報導辛辣關鍵詞 (而未必重要) 的新聞。

在過去, 大眾沒有機會發聲, 只能對主流媒體所刊出的內容照單全收。 但網路提供了現在民眾絕佳的發言機會。 有些部落客擅長撰寫 (J) -- 針對單一事件蒐集許多相關報導, 讓事實不再只有主流媒體所呈現的單一面向 (或甚至完全被忽略)。 苗栗強徵農地造成農婦自殺的 (K) 事件、 臺北都市更新造成預售屋原址房屋未徵收先出售的 (L) 事件都有 (J)。 大眾靠著 (J) 取得新聞事件的話語權、 詮釋權、 對話權。 更進一步, (M) 類型的部落格 (事實上這個詞彙的倡議人黃哲斌所用的工具是臉書) 則是針對某一類議題 (例如土地正義, 又例如環境保護, 或例如資訊人權) 長期報導那些影響深遠但為主流媒體所忽略的新聞。 部落客透過 (M) 取得編輯權、 詮釋權、 傳播權。 再更進一步, 部落客可能背著相機深入現場直接拍攝/採訪, 成為一位 (N) -- 例如環境報導的朱淑娟、 曾經和候孝賢一起理光頭關心 (O) 原住民居住權議題的江一豪、 曾經關心 (L) / 馬祖賭場 / 「我是人我反核」 / ... 等等社會議題的知名導演戴立忍等等皆是。 最後, (P) 為閱聽人提供了主流媒體之外的其他選擇。 它集結許多關心某類議題人士、 不受制於 (H) 與 (I) 兩大控固力, 可以對重要的社會議題深入探討。 臺灣 (P) 的例子很多, 包含關心勞工議題的苦勞網、 2009 年成立的 (Q) 公民新聞平台、 由馮小非/汪文豪/莊惠宜等人成立, 關心在地農業/在地食物議題的 (R)、 由數位文化協會所成立, 彌補臺灣對於科學新聞報導不足的 (S) 等等皆是很好的例子。

儘管主流媒體對較年長或較少接觸網路的人口族群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但網路已經開始影響一部分的人口, 撼動主流媒體長久以來的掌控。 每一位閱聽大眾的目光逐漸從主流媒體移向他自己週遭的 (T) -- 可能是他所訂閱的部落格或臉書/噗浪/g+/... 等等社交媒體, 幫他篩選過濾重要新聞。


提示: anchoring communities 錨定社群, censorship, citizen journalist 公民記者, coltan 鈳鉭鐵礦, crisis management 危機管理,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數位權利管理, externalizintg cost of production 生產成本外部化, Hugo Award 雨果獎, independent media 獨立媒體, infrared, Music of the Night, Nebula Award 星雲獎, Nobel Prize 諾貝爾獎, PeoPo, Phantom of the Opera, planned obsolescence 計劃報廢, plutonium 鈽礦, Pulitzer Prize 普立茲獎, risk spreading 風險分攤, trusted computing 信任運算, ultraviolet, unobtainium 不可得礦, uranium 鈾礦, 三鶯部落, 上下游新聞市集, 大埔 怪手, 市場, 懶人包, 懶人時報, 手帕, 政商, 文林苑, 東浣, 樂生 捷運, 汕頭, 泛科學, 海報, 深圳, 珠海, 硬幣, 紙鈔, 蘋果日報, 貴嶼, 野草莓, 餐巾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