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號/姓名/答案請全部寫在同一面)
結尾有充足的中英文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另外寫在答案紙上, 或在一整片空白處 (例如背面) 按 A,B,C,... 順序作答;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MIT 程式高手 (A) 發現印表機程式碼有 bug, 主動要幫印表機公司免費除錯, 但好意卻遭拒絕。 「你的軟體不願分享? 沒關係, 我來寫軟體分享給大家。」 於是他在 1984 年左右撰寫 GNU Manifesto (革奴宣言), 成立 (B), 開始了影響深遠的一個社會運動。
(A) 主張: 軟體使用者的 (C)、 (D)、 (E)、 (F) 四大自由應受到保障 (順序沒關係), 並且強調: 自由才是重點; 免費是常見副作用, 但非必然, 亦非重點。 他並與學法律的朋友共同撰寫 (G), 用這個授權聲明來保障使用者的自由。 既然都要保障使用者的自由了, 幹嘛還用一個授權聲明來綁手綁腳呢? (A) 為了達到 「保障最多人自由」 的目的, 要求使用者不得行使一種 "自由" -- 「剝奪下游使用者自由」 的這一種自由。 換句話說, 誰有資格使用 「受到 (G) 保護的軟體」 呢? 凡是同意 「自由的範圍, 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限度」 的人, 都有資格使用。 後來又有很多其他類似的授權聲明也都跟進。 採用這個概念所設計出來的授權聲明, 統稱為 (H) 類型的授權聲明。 當然, 自由軟體不只包含這類的授權。 例如軟體作者完全放棄自身著作權的作品, 稱為 (I) 類型的程式作品, 也算是自由軟體。 (J) 認為自由軟體的 "free" 一詞, 在英文當中容易造成混淆, 因此主張改叫它 Open Source Software 開放原始碼軟體, 並成立了 Open Source Initiative 網站。 就軟體授權而言, 兩種名稱其實都指相同的軟體; 但不同的用語, 傳達了講者的思想與意識型態有所不同。
* * *
媒體存在的價值, 原本在服務社會大眾。 但受到金錢的誘惑, 有越來越多媒體接受置入性行銷 -- 用媒體自己的話來說, 就是 (K)。 以新聞為例, 過去是新聞價值決定版面大小; 但現在經常是廣告價格決定版面大小。 如果是正當明顯的廣告版面, 這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當這些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新聞」 的廣告入侵非廣告版面之後, 社會大眾便很容易被誤導、 被混淆視聽。 熱門節日的廣告式新聞或專題報導, 不僅價碼昂貴, 而且要提早預訂。 民調也是 (K) 的常見報導項目。 這對新聞產業造成的大傷害:
2010 年12月13日媒體人黃哲斌在部落格發表了 〈我搭著噴射機,離開中國時報〉一文, 引發社會大眾對媒體改革的共鳴與迴響。 文章所捲動的社會力, 推動了台灣新一波的媒體自省與改革行動, 媒改團體發表聲明, 全國許多新聞傳播系所與學者、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媒體改造學社、 傳播學生鬥陣、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 等等組織共同成立 (L)。
網際網路的出現, 讓這個現象有一點轉機。 諸如樂生強制拆遷、 大埔怪手事件、 ... 等等社會事件當中, 主流媒體一開始只報導政府觀點或完全忽略, 但網路上部落客不斷揭發被主流媒體忽略的真相, 終於透過 (M), 傳遞到大眾耳中, 甚至連主流媒體也跟著開始報導。
* * *
不論是自由軟體對專屬軟體表達的不滿或是公民新聞部 (citizen journalism) 落客對對主流媒體所表達的不滿, 都呈現了一種現象: 人們開始善用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 透過網路改變社會。 Clay Shirky 著有 「下班時間扭轉未來」 一書, 並且在 TED 的一場演講 「(N) 將如何改變世界」 當中都在談論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