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有充足的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另外寫在答案紙上, 或在正面或背面一片空白處按照 A,B,C,... 的順序作答;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姓名/學號/答案請放在同一面。)
網路有兩大特性: (1) 資訊複製零成本 (2) 任何人不只可以下載, 也可以上傳。 這兩大特性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顛覆了世界許多舊的遊戲規則。
資訊複製零成本, 讓我們進入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 即便是再有價值的東西, 例如陽光或空氣, 當它數量充裕, 不是稀有財的時候, 在經濟學上就很難為它訂出一個價格。 經濟學處理的是稀有財。 「資訊爆炸年代, 稀有的當然不是資訊; 那是什麼呢? 當然是資訊所 『消耗』 的東西, 也就是注意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A) 一語道出了資訊年代的真實稀有財 -- 人的注意力。 網路作家 (B) 在 "The Attention Economy: The Natural Economy of the Net" 一文當中詳細地描述了注意力經濟的機制。 除了一般雙人對話的 「注意力交易」 (attention transaction), 網路讓一種不對稱的注意力交易變成常態: 圖/文/影/音的作者付出 (C); 而閱聽者則付出真實的注意力。 這種不對稱的關係, 讓創作者有機會透過網路賺取大量的注意力。 「別人對我的注意」 變成一種眾人互相競奪的財產, 「注意力經濟」 於焉形成。 在不同的領域裡, 都有人注意到類似的現象 -- 雖然他們用不同的詞彙來稱呼這個現象。 開放原始碼運動人士 Eric Raymond 稱之為 (D); 「長尾理論」 作者 稱之為 (E); 自由文化法學教授 Tim Wu 稱之為 (F)。 這個年代的 「高調」 文化就像廿世紀的 「拼經濟」 文化一樣, 無可避免地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
當每個人都可以上傳作品, 都可以參與編輯維基百科, 都可以成為圖/文/影/音的創作者或加工者的時候, 就產生了 web 2.0 現象。 曾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與哈佛大學的自由文化法學教授, 也是創用 CC 發明人 (G) 為了強調資訊流通的雙向性, 稱今日的網路 (有別於 web 1.0 年代單向、 電視或廣播概念模式的網路) 為 (H) internet。 在這個新的世界裡, 每個人經常同時扮演資訊/數位內容提供者與資訊/數位內容使用者兩種角色,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位 (I)。 許多領域 -- 特別是天文領域 -- 出現了一些介於專家與業餘人士之間的高手, 稱為 (J)。 許多新的詞彙, 並不是經由一個專業機構、 一群專家出面統一製訂而正式產生, 卻是在眾人參與討論的過程當中, 因為多人使用而自然形成。 這類詞彙稱為 (K)。
(L) 從 「熱門商品排行榜」 的角度來看網路現象, 寫下了 「長尾理論」 The Long Tails。 若將某一類商品 (例如熱門音樂、 暢銷書、 熱門電影、 ...) 按照熱門程度排名, 橫軸為名次, 縱軸為熱門度, 那麼畫出來就是一幅左高右低的圖。 廿世紀的思維集中在圖的左側, 所謂 (M) market, 因為這 20% 的商品, 可能決定了 80% 的營收。 廿一世紀, 因為網路的出現, 大家開始重視圖的右側, 所謂 (N) market。 網路對於長尾現象有三大助力: (O), 造成了尾巴越長越長; (P), 造成了尾巴越長越厚; (Q), 造成了重心從頭部向尾部移。 以數位內容來說, 在左側的市場, 大企業思考的是如何賺錢, 所以強調 「智慧財產」; 在右側的市場, 一般民眾思考的是如何提升點閱率, 所以 「智慧」 變成 「廣告看板」, 因為 「創意」 可以換取 「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