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軟體在臺灣: 停止淘金美夢方能發現真正價值
將刊載於 [自由軟體面面觀] 書中
我國政府注意到自由軟體運動的世界的潮流, 也投入許多資源。 但非常可惜的是, 在自由軟體運動所帶來的許多好處之中, 政府恰恰選擇了價值最低的面向, 將目光鎖定在 「經濟價值」 由經濟部來主導自由軟體的推廣。 更糟糕的是, 自由軟體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當中, 「使用價值」 遠遠高過 「商品價值」 , 但政府卻聚焦於後者, 將絕大多數的資源投入研發新技術, 以經營版權專屬軟體的方式 「經營自由軟體產業」 , 彷彿期望能夠經營出類似微軟/甲骨文之類的搖錢樹一樣。
本文是筆者再一次的嘗試, 希望提醒我們的政府: 自由軟體運動不會直接帶來賺大錢的機會。 它帶來的經濟價值只不過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 「商品價值」 又是經濟價值當中最微不足道, 投資報酬率最低的一小角。 我們希望政府可以看到其他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 例如提高生活品質, 強化國民資訊能力, 爭取國際認同, 改善社會風氣, ... 等等。 希望政府可以改將大部分資源投入自由軟體的 使用 與理念宣導, 而非研發。 讓教育部, 研考會, 外交部, 社教司, 勞委會職訓局, ... 等等部會來認識並主導自由軟體的推動; 由中研院資訊所, 資策會等等技術單位退居二線扮演技術支援的角色。 推廣的重點, 應以提高大眾的認知與使用率為主要考量; 至於經濟與資訊產業的考量, 除了產品導向 (例如嵌入式系統) 之類的少數方向或許值得提早投資之外, 其他或許應等到整個社會有足量的使用需求時, 才會更切中要點。
在使用人口不足之前, 如果說有什麼最值得經濟部門應該扮演的角色, 或許是研究 「如何因應資訊自由化對數位內容產業的負面影響」 。 因為單就經濟面而言, 軟體自由化過程當中, 最大的贏家不會是資訊從業人員, 而會是使用者/消費者; 最大的經濟效益不會展現在資訊產業, 而會展現在其他產業。 從資訊應用的角度來看, 經濟部工業局及資策會與資訊業者 -- 特別是版權專屬軟體業者 -- 往往站在同一個立場, 某些時候與消費者的立場恰好衝突。 例如經濟部工業局與資策會不太可能鼓勵電腦硬體廠商預先安裝 OO.o, Firefox, 與 NVU 等不增加廠商成本的自由軟體。 雖然這可以令消費者買到機器立即可用, 像 pda 一樣, 不需要另購或自己下載生產力軟體, 但卻與目前盤根錯節的軟體大廠利益直接衝突。 [1] 並非否定這兩個部會的能力與用心; 但單就軟體自由化現象一事而言, 環境與氣氛使然, 期待由他們主導的推廣能夠有成效, 恐怕難於期待加害人的被告律師替被害人說公道話。
如果認為這樣的預測既不科學又沒有說服力, 我們不妨再拿一個譬喻來類比: 一個醫學知識為巫醫所壟斷的社會, 受到 「自由醫學知識運動」 衝擊時, 會有什麼改變? 由經濟部門來主導推動, 恰當嗎?
如果巫醫壟斷醫學知識...
想像一個科技文明與現代社會相當, 唯獨醫學知識為巫醫所壟斷把持的世界。 只有巫醫才有資格看病, 開藥, 學習醫學知識。 不僅僅是多數巫醫自己不希望醫學知識自由散佈, 就算有少數的巫醫願意散佈他所熟悉的醫學知識, 也為法律所禁止。 整個社會只授權少數精英學習這些知識; 為了降低大眾 「非法學習醫學知識」 的動力, 一般大眾被這樣教育: 「醫學知識太高深了, 你沒有能力也不需要瞭解; 身體發生病變, 去找巫醫就對了。」 這樣的世界會少了那些東西?
巫醫的人口少, 責任重, 社會地位高, 只有時間精力從事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治病。 其他需要一點點醫學知識的事情, 懂的人沒有時間與誘因去做; 想做的人沒有能力, 例如簡單的護理工作, 營養諮詢, 坐月子中心, 護膚美容, ... 等等。 有些比較屬於 「服務/預防/休閑性質」, 並不直接攸關重要疾病的醫護工作, 也礙於人力, 只能小規模地為社會高層人士存在, 例如洗牙, 捐血, 整形, 寵物保健, ... 等等。 更糟糕的是, 需要跨越領域, 將醫學知識與其他專業融合運用的場合, 或者沒有人想到要做, 或者整個行業會被一兩位洞燭先機的巫醫所把持, 因為有能力競爭的人太少了。 例如醫療器材研發, 保健商品/健康食品經銷, 醫療保險結合健康檢查, ...
事實上不要談其他產業不存在了, 就連看病對巫醫而言都是一種沉重, 投資報酬率低的負擔。 因為這是一種服務業, 每看一位病人, 只計算一點業績, 所以只有仍處於學徒階級的巫醫會被指派這樣的任務。 高級巫醫的人力是珍貴的社會資源, 必須用在經濟效益最高的地方, 也就是是研發新的醫療知識與技術。 只要研發出一件新的醫療技術, 就可以用 「醫學知識使用授權」 的方式賣給外國的巫醫。 這意思是: 每位外國巫醫每次使用這種技術行醫, 就要付一筆小額的 「醫學知識使用費」 。 想想看外國有多少巫醫! 每位巫醫每天要看多少病人! 治療一種疾病, 不論新技術是否真的比舊技術有效, 高級巫醫的責任就是每一段時間要發明一件新版的醫療技術, 這樣才可以讓外國的巫醫不斷地升級, 不斷地向我們續約 「醫學知識使用權」 。 事實上經濟部門一直非常鼓勵這樣的策略, 因為它可以替國家帶來極大的收入, 不像過去低利潤, 難以跨出國界的勞力密集產業一樣不值得投資。 至於國內, 因為一般人無法取得授權; 而具有使用權的學徒級巫醫經驗通常不太夠, 所以看病的效果其實不是很好。 就連學徒級巫醫都是非常寶貴的社會資源, 所以只有住在市區, 夠有錢的人, 才有機會看病。 不過只要國家賺夠多的錢, 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 大眾的健康這種不迫切的問題, 等國家的經濟更上一層樓時, 自然有辦法可以解決。
另外有一群不屬於巫醫階級的一般人, 他們不相信這一套, 他們認為醫學知識應該是社會整體的資產, 不應為任何人或小團體所壟斷。 他們認為人人都有權利, 也有能力學習一點醫學知識, 每個人都可以借這一點醫學知識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為了避免觸法, 他們不從巫醫那裡學習醫學知識, 而是從零開始, 透過合作與分享, 自己重新建立一套醫學知識, 並且鼓勵大眾分享學習他們的成果。 他們稱這套知識為 「自由醫學知識」 , 並且向大眾解釋: 這些知識固然可以免費取得, 但免費不是必然也不是重點, 只是常見的副作用; 醫學知識可以合法自由傳播才是重點。
權力地位受到威脅的巫醫, 如何反應? 當然要透過強大的影響力, 向政府施壓, 用媒體向大眾喊話:
- 分享醫學知識是違法行為 (相當程度的事實, 因為目前多數人不知道有 「自由醫學知識」 這回事, 因此黑市上流傳的醫學知識, 的確多數是違法的)
- 研發/使用 「協助散佈醫學知識」 的工具 -- 例如溫度計與血壓計 -- 是違法的行為。
- 當有人提到分享 「自由醫學知識」 並不違法時, 告訴他們: 這些非專業, 沒有組織的人所建立的 "知識", 有很多問題, 非常危險, 不值得相信。 為了你的健康, 還是要找巫醫看病。
- 而且醫學知識不經過授權就自由分享, 誰還願意那麼辛苦地研發新的醫學知識呢? 這群人真是共產黨! 他們會讓社會的醫療水準停滯甚至下降。
- 想辦法抓 「自由醫學知識」 社群人士的小辮子 -- 看看誰曾經與任何巫醫接觸過, 說不定他的知識其實是從那裡來的; 就算不是, 也可以先告了再說, 證據可以慢慢找。
- 設法通過新法律, 只要是與現行巫醫醫療類似的方式, 都不准任何人擅用, 即便是自己發明的也不行。
另一方面, 這個社會的政府, 長期以來專注於經濟發展, 現在又要一邊承受巫醫壓力, 一邊承受 「自由醫學知識」 社群的壓力。 對於這樣的政府而言, 如果自由醫學知識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就有它的正當性, 就可以向社會交代。 於是政府的經濟部門被指派研究如何利用自由醫學知識賺錢 -- 這一定是重點, 不會錯! 政府一切的作為, 都應該以賺錢為目標, 不是嗎?
由 經濟部門 主導處理醫學知識自由化問題!? 向來鼓吹 「醫學知識使用權」, 向來與巫醫採納同一套價值觀, 站在同一觀點看醫學知識傳遞問題的經濟部門, 職責是賺錢而不是提升大眾健康的經濟部門, 應該如何處理醫學知識自由化問題? 老實說, 我也不知道, 如果我是經濟部門負責此事的官員, 恐怕會覺得很為難, 會有受命左手打右手的感覺。
商品價值?
自由軟體確實有經濟價值。 雖然這不是重點, 但是因為政府對它情有獨鐘, 我們還是非談不可。 畢竟由 NICI 的自由軟體指導小組所指導, 經濟部工業局所設置的 [自由軟體入口網站] 裡面的 "發展願景與目標" 開宗明義就是談自由軟體 「產業」 , 而不是談教育, 文化, 或社會風氣, 顯見政府對經濟價值有著高度的重視。
然而自由軟體最大的經濟價值, 在於使用價值, 而不在於商品價值; 在於節流, 而不在於開源; 在於省錢, 而不在於賺錢。 雖然說 "免費" 是自由的常見副作用, 而不是重點, 不過既然目前只鎖定談論經濟價值, 請長官們不妨多想想 "免費" 的意義。 這東西既是免費的 -- 不只對我們免費, 對其他國家也免費 -- 我們能拿它來賺多少外匯? 如果我們有什麼地方可以贏過別人, 令別人來買我們 "用自由軟體所產生的商品" , 那也必須是因為我們 "用" 得妥當, "用" 得有巧思, "用" 來與我們的專長結合, "用" 出別人用不出來的價值。 自由軟體本身沒有太高的商品價值, 要提高它的價值, 必須與其他商品/服務結合, 經營者必須贏在 善用 -- 別人一樣輕易拿到沒有太高商品價值的自由軟體, 但他們不懂得善用, 或是 使用 自由軟體的技術不足。 更明確地說, 如果要用自由軟體賺錢 -- 不管是賺外匯或是內銷 -- 以下幾個思考方向可能比較有價值:
- 多思考如何 「使用」 ; 莫以如何 「研發」 作為主要的鑽研目標。
- 放棄 「軟體是資產, 必須研發/保護新資產」 的心態, 調整為 「軟體是完成某項工作必備的零件, 必須力求壓低成本」 的心態。
- 與其他東西結合。 軟體本身的價格是零, 一定要與其他東西結合才有價值; 與越奇怪, 越沒有人想過會與軟體有關的東西結合, 越容易避開競爭。
- 從 「軟體自由拷貝優勢」 的盡頭出發, 朝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的方向思考: 有那些事情, 軟體再怎麼自由拷貝也無法解決, 最後還是需要人力協助?
- 很多時候可能會發現: 最有助於某一新產業競爭的技能, 很可能不是電腦技術, 而是原本就存在於其他專業的技能。 「使用自由軟體」 一事不過是一小環節, 對於這些非資訊領域的專家而言也很簡單; 只是過去從來沒有人知道有自由軟體可以用而已。 http://www.shouldexist.org/ 可能是一個非常值得 (所有廠商, 而不是只有資訊廠商) 參考的網站。
- 站在資訊產品 消費者, 而不是資訊產品 生產者 的立場思考。
在 「酉長」 一文中, 我們看到火焰自由化之後, 生財之道在於強化 用火的技術 (例如廚藝) 或 用火的創意 (例如溫水游泳池) 而不在於 生火的技術。 [2] 在 「麵包」 一文中, 筆者也曾以工業革命令勞動轉為休閑, 及捷運完成後計程車的新生態為譬喻, 說明上述各點, 並且舉了嵌入式系統, 影印店新業務, 數理補教, 流行商品裝飾, 才藝班, 軟體保險, ... 等等例子, 不再於此處贅述。 [3] 不過一個來自巫醫時代的人, 就算他再怎麼有遠見, 也很難想像醫學知識自由化之後所有可能出現的新行業。 我們需要夠多的自由軟體 使用者 才能夠激發出開創自由軟體產業的創意。 目前政府/業界投入自由軟體 "產業" 的推廣, 多半專注於軟體人才培育或產品設計; 而 TCA (臺北市電腦同業公會) 的 [Linux萬人盟主爭奪賽] 則有別於其他努力, 卻是從提高全民覺醒及擴大泛泛大眾的參與著手。 個人以為政府如果要促進自由軟體產業, 應該把大部分的資源投入像後者這樣的努力方向/這種性質的活動才對。
當然, 經濟部或許不會認同這樣的論點, 會認為這對促進產業沒有直接的, 立竿見影的效果, 甚至還會發現真的要有所作為時 (例如鼓勵電腦出廠時預裝 Windows 版 OO.o 及 Firefox 等等生產力自由軟體), 會遭受利益團體 (也許不是一個團體, 只是一家大得嚇人的公司 : -) 的抗議與壓力。 這裡的意思不是否定經濟部所做的一切努力。 經濟部的任務是促進經濟發展, 所以它的思考角度從賺錢出發並沒有錯 (也確實有一些賺錢的機會); 最大的問題是: 決策單位把推動自由軟體的大部分經費與責任, 推給 追求眼前利益 的經濟部, 對於 經營自由軟體的生態環境 是沒有幫助的。 絕大多數的資源應該投入於營造社會風氣/價值/習慣, 追求長遠利益的部會。
使用價值!
聽起來一點都沒有吸引力。 除了與硬體結合一例, 多少可以回到資本密集的製造業, 比較容易外銷之外, 其他似乎都以勞力密集的在地服務業為主。 希望靠自由軟體賺錢的人 (或政府 -- 特別指臺灣政府), 應該會很失望才對。 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 如果政府只對 「能夠賺大錢的東西」 有興趣, 那麼真的不應該理會自由軟體運動。 錢拿到其他新事物去投資, 報酬會更高。
就像醫學知識一樣, 它最高的經濟價值在於 "把它當工具來使用" 所獲得的利益, 而不在於 "把它當商品來販售" 所獲得的利益。
先不談我們可以獲得什麼, 光談最明顯的省錢就夠了: 如果大家停止使用綁架你我文件的 Microsoft Word, 停止使用與其他作業系統相容性低的 Microsoft Windows, 如果大家多用跨作業平臺的 OpenOffice.org, Firefox, 與 Gimp, 多用跨硬體平臺的 GNU/Linux 作業系統, 光是軟體授權費, 全臺灣每年就可以省多少錢? 更不用說 「停止吸食鴉片」 將有多大的正面影響: 文件終於可以長久保存, 子孫終於可以閱讀我們現在製造的檔案。 [4] 大眾將不必每三幾年被迫作無意義的軟硬體升級。 [5] 這省下來的不僅僅是採購經費, 還有社會整體的教育訓練資源, 因為這些軟體跨平臺, 彈性高, 沒有被綁架的疑慮。 資訊教育可以變得比較像英文與數學, 具有較長久, 可組合的指數成長價值。 [6] 當然軟體自由化還有降低數位落差, 減少非法拷貝, ... 等等重大效益。 這些最明顯的價值, 一再由社群朋友, 觀察家, 甚至政府官員 ...等等人士提出, 這裡就不再重複。 這些 「使用價值」 才是軟體自由化之後, 最大的經濟效益。 就像醫學知識自由化之後, 對社會經濟最大的改善, 在於打破壟斷, 提升人民生活品質與健康, 間接但整體地 提升所有產業 -- 不是只有醫療業 -- 的生產力。 從這個角度看, 經濟部底下, 業務與推廣自由軟體最相關的單位, 可能是中小企業處 -- 這也是上面所說的, 從資訊產品 消費者, 而不是資訊產品 生產者 的角度思考。
「全面改用自由軟體? 很困難!」 沒錯。 如果簡單, 那麼第一, 既不需要政府插手, 第二, 也不會有什麼創新/競爭/比較的機會 -- 全民自動做, 所有國家都在做, 這件事還有什麼特殊性可言? 如何用溫和但有效的方式促成全面改用自由軟體, 另文再述; 本文的重點在於強調普遍使用的重要性。
事實上令全國民眾普遍使用自由軟體, 除了直接實現使用價值之外, 也間接有助於發現商品價值。 上面提到 "與奇怪的, 非關軟體的東西結合" 一事, 這樣的創意多半將來自非資訊業。 也許會來自 (精緻?) 農業, 旅遊業, 服裝設計業, 或是其他更難想像的行業。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機率的角度, 最佳的醞釀方式, 就是讓夠多的 非 資訊從業人員終日浸淫在自由軟體環境當中。 再看上面所提的另外一點: "從 「軟體自由拷貝優勢」 的盡頭出發", 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提示: "最後需要人力協助" 的事, 主要將是 使用/操作, 而不是 創作/撰寫 軟體。 要讓多一些人有這樣的能力, 最重要的並不是研發新的自由軟體, 而是令更多各行各業的人使用既有的自由軟體。
自由軟體之於個人: 最現實的價值在名聲
如果經濟價值不是重點, 那麼自由軟體可以為臺灣帶來的最大好處在那裡呢? 見微知著, 我們不妨暫從個人的角度來問這個問題, 您會發現答案很明顯。 從事自由軟體運動的人, 有那些人發了大財? 如果不是發財, 他們又得到了什麼好處? 唯一發大財的, 大概只有 Mark Shuttleworth; 其他像是 Richard Stallman, Linux Torvalds, Eric Raymond 等人, 及其他許多自由軟體的研發者, 多數都沒有發大財, 但都過著經濟無虞的優渥日子 -- 存款可能並不驚人, 但到處有人邀請他們演講, 吃得好住得好, 絕對不愁失業。 他們可以盡情享用受社會對他們的尊重與善意。
如果講尊重與善意太抽象, 那就用更現實的名詞吧: 自由軟體不容易拿來賺錢, 但很容易拿來出名。 事實上這也是筆者自身的經驗, 近十年的實驗結果。 老實說, 我跟一般人一樣, 喜歡鈔票勝過名聲。 問題是, 當老天爺給你的選擇題裡面只有兩個選項: 「出名, 或不出名?」 當選項裡面沒有發財時, 你選擇抱怨沒有發財的機會, 還是選擇出名? 1996 年左右, 初次驚覺自由軟體運動將是一場很有趣的社會現象, 經過一些簡單的推想, 很快得到一個結論: 如果我投入推廣, 將來一定會出名。 道理也很簡單: 自己創作的軟體或文章, 免費提供大家自由使用, 您說從事這件事情, 是賺錢容易, 還是出名容易? 更重要的是, 如果說一般的出名像是靠自己的力量爬樓梯, 那麼靠自由軟體/文件出名就像是在上升中的電梯向上爬一樣, 受惠於大環境趨勢的成分可能要比個人努力換來的成分要多很多。 因為不管個人好惡如何, 資訊自由化就像當初的工業革命一樣, 是無可阻擋的趨勢。 從事此事而出名, 就像衝浪選手把衝浪板準備好, 只等待大浪過來一樣, 主要的能量來自大自然; 選手只靠著一點技術就可以享受乘風御浪的快感。
把格局放大, 我們忍不住要推論: 從機關團體的角度來看, 投入 研發 或 推廣 自由軟體的最大收穫, 將在提升機關團體的知名度, 而不在增加利潤 (也會有一點啦, 就像個人的狀況, 總有一些演講收入)。 「有名無利」 對於企業的誘因或許不是那麼大; 但今日臺灣的大學 (高中也是) 競爭激烈, 面臨搶學生的問題, 這種性質的機會, 不正是專門為學校而設計的嗎? 學校裡面關心自由軟體的單位, 其實不該是電算中心或資工資管系, 而應該是公共事務室或招生組。 可惜鮮有學校從這個角度發現自由軟體的好處。
自由軟體在臺灣: 最現實的價值在外交, 在國際形象
回到國家的層次, 同樣的邏輯把我們帶到本篇不斷重複強調的論點: 面對軟體自由化的國際趨勢, 把目光僅僅聚焦在自由軟體的經濟價值, 非常不智。 這就像在充滿生猛海鮮的歐式自助餐廳裡猛吃炒麵一樣可惜; 又像在強調養生的生機素食餐廳裡試圖尋求生猛海鮮的味蕾刺激一樣, 完全搞錯重點。
把個人的成功案例類比到國家層次, 研發 自由軟體的最現實價值在於 向外贏取尊重與善意。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臺灣, 缺朋友而不缺錢的臺灣, 缺乏發聲機會而不缺賺錢頭腦的臺灣, 面對鄰國永遠執政黨的不斷打壓, 不得不與十三億人並肩共同捍衛言論自由與宗教自由的臺灣, 自由軟體運動, 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 自由軟體給臺灣的選擇題裡面只有兩個選項: 「出名, 或不出名?」 當選項裡面沒有發財時, 臺灣選擇抱怨沒有發財的機會, 還是選擇出名? (當然, 我們談的是正面的國際能見度, 而不是負面的國際能見度, 例如立法院打架之類的國際新聞。 )
自由軟體開的處方, 正適合臺灣的體質; 希望臺灣政府不要堅持只對甜甜的膠囊有興趣。 (而且膠囊明明就不怎麼好吃, 還一直堅持要說服自己膠囊很甜, 有沒有辦法讓它更甜一點? ) 馮諼為孟嘗君買義; 臺灣過去送出非洲農耕隊, 現在送出救災隊, ... 這些事情非但不能賺錢, 還會花錢, 為什麼要做? 如果自由軟體賺不到錢, 金援外交又無法留住真正的友邦, 為何不省過中間這個步驟, 直接用自由軟體留住真正的友邦, 讓它直接發揮最大的效用?
Vim 是一套自由軟體界使用率極高的文字檔案編輯器, 軟體作者 Bram Moolenaar 曾至烏干達擔任義工, 他稱 vim 為 "人道軟體" (Charityware), 透過其作品令許多使用者知道烏干達需要人道援助, 這是一個自由軟體提高國際能見度的最具體例子。 想像一下: 如果有夠多的臺灣人投入國際自由軟體研發計劃, 對臺灣的正面能見度有什麼好處? 在適當的地方提到我們來自一個有言論與宗教自由的國家, 提到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對於創意的重要性, 提到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與自由軟體理念如何契合。 如果這些套軟體為許多人所用, 會有什麼效果? 強調人權的綠軍, 跟關心中華民族的藍軍, 其實可以有交集 -- 這個交集會是兩千四百萬人共同認同的, 甚至會是中華民族十三億人必須與臺灣人站在同一陣線, 協助臺灣維繫的: 人權/言論與宗教自由。
但是這裡必須先提出警告: 自由軟體牽扯政治實在是一件很沒有意思的事, 例如過去的 RedHat 國旗事件; 筆者也無意在此透露自己的統獨傾向, 更無意鼓勵大家濫用參與自由軟體研發的機會, 對世界行銷臺灣應統一或應正名的理念。 如果有人因為本文的提示而做過頭, 很可能只會引發 flame wars, 不僅達不到推銷其統獨理念的效果, 甚至還會失去他原本在技術面所佔有的地位, 更傷害國家形象。 臺灣/中華民國的主權/地圖/國旗, 是目前由多數人共同認同的少數共識; 言論自由與宗教自由, 則是全世界自由軟體支持者普遍認同的價值觀。 離開自己家裡的共識越遠, 離開普世價值越遠, 我們所獲得的支持力量就越小, 玩火自焚的機率也就越大。 甚至於僅僅是太強調自家的事而忽略聽眾的需求, 過度置入性行銷, 忘記我們撰寫自由軟體的目的是幫助資訊/經濟弱勢的友邦, 都將引人反感。 請記得: 因為 vim 的 Bram Moolenaar 不是在爭取自己國家的權益, 而是為別國發聲, 所以眾人才會認同他, 才會幫助烏干達。 又請永遠不要忘記, 一旦出了名, 您的言論不只有臺灣人在看, 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朋友及其他想像不到的人可能也在看...
咦, 談自由軟體的文章, 怎麼扯到政治去了呢? 如果您只看到 "軟體" 兩個字, 當然覺得沒有關係; 如果您看到另外兩個字, 知道自由軟體社群如何重視人權與言論自由, 就不會太訝異筆者指出的關聯。 RMS 在 "Free as in Freedom" 一書當中提到: 「在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 要以言論自由來比喻自由軟體, 是非常困難的事。」 [7] 我必須學 RMS 點到為止; 再多說就要玩火自焚了...
自由軟體的深層價值: 心靈改革
「出名」 是一個危險的遊戲, 如果居心不正, 甚或只是方法不對, 很容易自取其辱, 甚至留下臭名。 這不是清高地談論仁義道德, 而是很現實地提醒受到上一節鼓勵的讀者, 特別是在朝在野的政治人物: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不諳水性者, 勿操舟為妙。 如果不是我們的政府一直堅持朝經濟的角度思考, 上一節講的事, 實在不應該大聲嚷嚷, 而應該讓它自然醞釀, 緩緩發生才是。 筆者衷心希望以出名為動機的個人/團體/官員, 能夠耐心讀完本節, 因為這裡有一些最沒有賣點, 卻最能夠決定參與自由軟體運動者成敗的一些心得。
自由軟體真正的最大好處, 在於 改善社會風氣; 所以筆者認為: 應該對自由軟體最有興趣, 應該接收最多 「推廣自由軟體資源」 的單位, 是教育部, 社教司, 文建會, 警政署, 新聞局, ...。 長期浸淫在版權專屬軟體文化底下的用戶, 與長期浸淫在自由軟體文化底下的用戶, 每天接觸的是什麼不同的訊息? 價值觀會有什麼不同的傾向? [8]
- 「分享是一種罪惡」 -- 不要非法拷貝; 抑或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 ?
- 羨慕賺大錢的人, 像是 Bill Gates; 抑或尊敬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像是 Richard Stallman 與 Linus Torvalds?
- 認定金錢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唯一動力; 抑或認清人生當中有很多比賺錢更重要, 更有趣, 更有意義的事? "Software is like sex, it's better when it's free"
- 零和心態: 甲有所得 (拷貝軟體) 就是乙有所失 (利益受損); 抑或互利心態: 人人貢獻一二分, 眾人共享千萬分, 就像警廣交通網一樣?
- 怪罪的心態: 軟體出了問題可以告誰? (只有一家公司可以告, 比較簡單); 抑或解決問題的心態: 軟體出了問題可以花錢找誰解決? (有很多家公司都有能力更改原始碼, 比較放心)
- 「擁有得多」 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擁有/獲贈/非法拷貝到許多套軟體, 值市價若干; 抑或 「使用得巧」 才是重要的事: 我像其他人一樣, 從來不曾 "擁有" 任何自由軟體, 但如何善用這些東西, 在我的生命當中創造出它獨特的價值?
- 追隨流行, 崇尚主流 -- "大家的 Windows 都已經是 2003 了, 你還在用 98? " "大家都用 IE 瀏覽我的網頁, 從來沒有問題, 你為什麼故意要和別人不同? "; 抑或尊重少數/接納多元/拒絕盲從 -- "我們用不同版本的 Linux, 不同的桌面, 不同的文書處理軟體, 可是我們一樣可以交換資料, 就像不同廠牌的電話可以互通一樣"
事實上對於程式設計師的影響, 尤其如此; 不過我們一再強調: 自由軟體的影響面, 是整個社會, 而不局限於只佔人口少數的技術人員, 所以這裡不再特別投入篇幅談程式設計師。
這裡有兩個論點需要澄清: 第一, 選擇那類軟體, 與價值觀真的有那麼大的關係嗎? 第二: 自由軟體的價值觀真的 "比較高尚" 嗎?
首先, 我們當然不是說選擇那類軟體與認同那套價值觀有絕對的關係; 但是兩者之間的某種程度的正相關, 雖然難以量化, 卻十分明顯。 談到這個議題的, 也不僅僅是玩家 [9] 與工程師 [10], 還包含工商顧問 [11], 甚至是童子軍! [12] 其中有一段文字強調學校的責任是教育出 健康/快樂/主動/好奇/思考/合作/助人為樂 的公民; 唸完之後覺得好像是自由軟體創始人 Richard Stallman 的傳教內容; 誰會想到那些話竟然全部來自童子軍運動!
其次, 一個社會, 本就應該接受多元的價值觀。 我們的論點不在於完全否定 「金錢很重要」 的價值觀, 而在於平衡今日過度傾斜的價值觀。 如果您對今日的臺灣社會很滿意, 也許會很認同版權專屬軟體文化所鼓勵的那些價值觀; 如果您與我一樣, 認為整個社會已經存在太多鼓勵貪婪/自私/盲從/指責的力量, 如果您也希望多看到一些鼓勵互利/分享/知足/包容/建設的力量, 那麼真的大力推薦您從 非技術面, 非經濟面 的角度, 去瞭解自由軟體運動, 加入推廣自由軟體理念的行列。 想要減輕詐騙/綁架/年輕人信用破產/事業有成者金融犯罪/政黨零和戰爭/... 等等問題, 我們從改變社會整體價值觀的角度切入, 並不是最快, 最能立竿見影的方法, 但卻是最長遠有效的方法。 對一鍋湯加溫, 很難指定要那一塊肉先熟或者指定要那幾顆水分子先蒸發; 但只要持續加溫夠久, 讓整個大環境改變, 整鍋湯終究會熟。
回到現實面, 如果撰寫自由軟體/推廣自由軟體理念, 除了可以幫助經濟弱勢省錢, 解決軟體盲目升級的問題, 減緩數位落差之外, 還可以順便出名, 又可以有潛移默化社會風氣的 "副作用", 為什麼不做呢? 這些合起來, 正是筆者多年前投入自由軟體運動的主要動機。 筆者的動機從來不是賺錢 -- 不是不喜歡賺錢, 而是知道這件事不容易賺大錢。 從這樣的觀點, 這樣的動機出發, 參與自由軟體的創作與推廣, 才容易獲得 (個人層次的) 成功; 微薄但源源不絕的金錢利益也將隨之而來。 (稿費與演講費啦 : -) 同樣地, 國家欲藉自由軟體贏取國際善意, 必須從 利益國際社會 的心意出發, 勇於對抗任何獨裁者, 而不只是敢批評我們隔壁那一國的永遠的執政黨; 我們必須與所有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被拑制的民眾站在同一立場, 而不能錯將彼岸十三億同胞當成敵人, 這才容易獲得 (國家層次的) 成功; 以臺灣人的腦筋, 相信微薄但源源不絕的金錢利益也將隨之而來。
但是如前所述,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想靠自由軟體出名的個人, 如果不能從改善社會風氣的論點當中得到部分共鳴; 想靠自由軟體幫臺灣出名的政治人物, 如果欠缺挺身面對強權捍衛自由的勇氣, 或對於兩千四百萬人之外, 其他人的自由與人權欠缺關懷的心意, 那麼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努力用自由軟體就好了, 光是努力使用, 個人/社會/國家就已經受益甚多了, 又不會有負面的副作用。
從使用著手
至此, 希望讀者對於自由軟體運動有一個不相同的觀點, 更開闊的視野, 而不再將它當做只是一個技術革新, 或一個創造經濟奇蹟的機會。 配合今日政府與一般人的觀點, 本文必須從最不重要, 最不切題的事情談起; 現在則可以反過來, 從最值得投入資源的結論開始, 將本文的重點重複摘要如下:
- 自由軟體運動是社會運動, 不只是技術革新。 它具有潛移默化改善社會風氣的效果。
- 最簡單健康的動機, 就是單純享受自由軟體的 使用價值。 參與者的收穫不只是低廉的價格, 無病毒憂慮的快樂, 文件與知識的長久保存價值, 還會在一個鼓勵互助感恩利他的環境裡面獲得心靈的成長。 心存感激地偶爾回饋一些 bug reports, 文章, 美工, 或 patch, 就已經有貢獻了, 因為這將透過網路無限放大。
- 創作/撰寫 自由軟體的動機, 如果是為了解決自身問題, 順便利他, 最容易得到正面的效果。
- 正面的效果, 通常反應在名聲, 而不是利潤/營收。
- 以名聲為動機而出發, 要謹慎小心負面的副作用, 以免玩火自焚。
- 機關團體投入自由軟體使用/推廣, 可以類比個人觀點。 特別是是本就具有教育屬性, 較沒有不純正動機的顧慮, 現在又面臨招生壓力的各高中大學, 最適合以名聲為動機而出發來推廣自由軟體的使用。
- 以利潤/營收為動機而出發, 參與自由軟體運動, 應該多投入資源於 使用/操作 而不是創作/撰寫自由軟體。
- 以利潤/營收為動機而出發, 應該借助各種譬喻與類比 (工業革命/自由火焰/自由醫學知識) 跟非資訊產業的朋友結合而不是對立, 或者乾脆從非資訊產業的角度出發, 才容易找到創意。 如果從販賣資訊商品的角度出發, 很容易陷入泥淖。
- 國家應該做些什麼? 必須先決定目標。 對臺灣而言, 「名聲」 的價值遠遠超過 「利潤」 的價值; 但是以過去臺灣政治界的經驗來看, 要從這樣的動機出發而不產生負面的副作用, 將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 建議不要輕率地嘗試。
不管從那一個角度看, 多多 使用/操作 自由軟體, 有百利而無一害。 即便我們希望鼓勵創作, 也應該要從培養足夠的使用者起步。 沒有足夠的使用人口, 便不會有足夠的生態支撐創作人口。 至於個人/團體/國家 如何 鼓勵使用/操作自由軟體, 這又是另一個話題, 他文再談。 本文希望達到的目的, 是釐清參與自由軟體創作/推廣的動機, 一方面奉勸對賺大錢有興趣的朋友轉戰其他更有價值的戰場; 另一方面提醒關心社會風氣的朋友您應該會對自由軟體議題有興趣, 千萬不要被技術與法律門檻擋在門外。 如果您認同這樣的觀點, 身邊正好有從事社會運動, 關心臺灣社會扭曲價值觀的朋友, 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 直接從 "心靈改革" 一節讀起。 技術不是問題; 利潤不是議題; 心態大有關係。 不論是個人, 學校, 或是國家, 心無貪意, 胸存善念者, 將是自由軟體運動當中, 最大的受益者。
相關網址
- 洪朝貴. "資訊消費新主張: 請賣給我一開機就可以用的電腦!"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034.php
- 洪朝貴. "酋長與巫醫的對談: 自由火焰的經濟價值"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031.php
- 洪朝貴. "大家用自由軟體, 我的麵包在那裡?"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_92.php
- 洪朝貴. "好公民不助長非法拷貝 -- 請停止散佈 .doc 檔"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041.php
- 洪朝貴. "漫談電腦升級的迷思"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_80.php
- 洪朝貴. "如何有效學習電腦"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013.php
- Sam Williams. "Free as in Freedom -- Richard Stallman's Crusade for Free Software" http://www.oreilly.com/openbook/freedom/ch05.html
- 洪朝貴. "自由軟體文化所鼓勵的價值觀"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s/2-cultures-ip-vs-fc.php
- Rick Nicholas. "Open Source Heroes" http://geekspeek.org/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31
- Mark Rais. "Open Source vs Windows: Reality of a Better Paradigm" http://www.reallylinux.com/docs/fosswindows.shtml
- Martin Brampton. "Twists and turns of open source" http://software.silicon.com/applications/0,39024653,39153610,00.htm
- Marco Fioretti. "Bit Prepared: A Missing Link?" http://www.linuxjournal.com/article/7533
銘謝
感謝劉燈對本文初稿提出許多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