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媒體識讀 (中興通識) 小考 C (2025/5/12)

結尾有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請找一整片空白處依題號順序列出你的答案。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錯位 (沒有按照順序) 的答案會扣分。


諸如全球的 OWID、 台灣的 「政府開放資料平台」 等等公開資訊促成了政府透明化, 讓掌權者必須扛起更多的 (A)。 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工作量大增, 而是意味著決策的人必須為其決策負責。 (另一個相關的字才是代表工作量, 可以分給下屬; (A) 不能分給下屬。)

Wired 雜誌主編 (B) 提出 (C) 一詞 來說明網路時代的新現象。 找一個數位內容的市場 (例如影片、音樂或書籍), 寫下每個產品的熱門程度。 以 (D) 為縱軸以 (E) 為橫軸, 會畫出一張左高右低的圖。 20世紀的商業智慧是 (F) 也就是把重點放在最熱門的 20% 的商品, 因為它們可以帶來 80% 的利益。 (B) 觀察到: 因為網路提供無限的貨架空間再加上: 創作工具民主化、 流通工具民主化、 供需管道暢通化等等因素, 到了21世紀, 那些過去被忽略甚至不存在的冷門商品, 在市場上也浮現了影響力自。 由軟體以及免費的非自由軟體對於上述哪個因素有重大的貢獻? (G) 這些冷門數位內容的創作者很清楚他們的作品賣不出去。 他們創作的動機並不是為了錢, 而是為了提高自己在網路上的能見度。 (B) 用 (H) 一詞來描述這個現象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I) 說: 資訊爆炸年代,稀有的當然不是資訊。 那是甚麼呢?當然是資訊所「消耗」的東西, 也就是資訊接收者的注意力。 物理學家 (J) 寫了一篇文章 「注意力經濟: 網路的自然經濟」, 以地球上生命的出現及歐洲封建制度演變成美國資本主義做譬喻, 解釋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動。 另外, 他用 (K) 一詞來描述 「演講者對聽眾或是網紅對粉絲所付出的關注」 (跟聽眾或粉絲付出的關注是不太對等的、 可以透過網路放大許多倍的。)

台裔法學教授吳修銘 (Tim Wu) 提出的 (L) 一詞、 open source 倡議人 Eric Raymond 提出的 (M) 一詞, 「注意力經濟」 以及上述 (B) 提出的 (H) 一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領域的專家用不同的語彙描述相同的現象: 網路出現資訊大爆炸, 「人的注意力」 變成了真實缺稀、 眾人爭奪的資源。

軟體廠商對群眾集體的行為有強大的影響力, 其中一個強大的力量是 (N), 也就是當使用者沒有做任何的選擇或修改的時候, 軟體自動幫使用者所做的那些選擇。 以 「是否願意接收本公司未來的廣告信件」 為例, 比較尊重用戶的 (N) 是 (O) 政策, 也就是: 「如果用戶沒有特別勾選, 那就當作他不願意」 相反地, 「如果用戶沒有特別取消, 那就當作他願意」 這是比較不尊重客戶的設計。 有些比較惡劣的軟體, 甚至會採用 (P) 類型的設計, 例如易進難出、 隱藏費用、 急迫性、 誤導等等, 來誘導用戶做出不利自己、有利軟體商家的行為。

閱聽媒體的時候需要小心分辨兩大類很不同的文句: 可以客觀驗證對錯的 (Q) (例如 「現在的溫度是攝氏30度」) vs 表達主觀感覺的 (R) (例如 「熱死了」)

另外, 也要注意分辨 (S) 與 (T) 這兩者的不同。 單單只有 「統計數據」, 通常只能得到 (S) 的結論, 例如 「冰淇淋銷售量越多溺死人數越多」 只客觀地呈現了兩者之間的 (S), 但不應過度解讀為 「冰淇淋熱銷造成溺死人數攀升」。 「翻查大量統計數據、 試圖從當中找出其中兩者之間的 (S) 」這種行為稱為 (U)。 用這種方式, 很可能找出一些沒有意義的 (S), 稱為 (V), 例如: 保加利亞 「綠色便便」 的搜尋熱門度跟該國太陽能生產量之間存在 (V)。 如果想要從 (S) 得到 (T) 的結論, 除了要考慮兩件 (或更多件) 事情的時間先後順序, 可能也還要畫出 (W)、 提供其他更多假說與論述, 並且設計實驗來驗證或否定這些假說。

「沒有惡意、 可能是因為失誤或是開玩笑而被當真」 的錯假資訊稱為 (X); 惡意捏造、 不符合事實的錯假資訊稱為 (Y); 「把 (未經變造的) 事實放置在一個不恰當的情境/上下文 (context) 當中, 帶著惡意誤導閱聽者」 的錯假資訊稱為 (Z)。


提示: accountability, Brandolini's law, causation 因果關係, causal network, Chris Anderson, coordinated inauthentic behavior, correlation 相關性, dark patterns 暗黑模式, data dredging, deep fake, default 預設值, demoralization, disinformation, exposure culture, extrinsic motivation 外在動機, fact 事實, firehosing, gift culture, Herbert Simon, illusory atten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內在動機, Lawrence Lessig, Linus Torvalds, long tails, malinformation, Michael Goldhaber, misinformation, niche market, opinion 意見, opt-in, opt-out, Pareto's principle 帕雷托法則, reputation economy, responsibility, Richard Stallman, right, spurious correlation, 供需管道暢通化, 創作工具民主化, 排名, 流通工具民主化, 熱門程度,